摘要
低密度奇偶校验(LDPC)码作为一种逼近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技术,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LDPC码的性能与其图结构密切相关,而围长作为衡量图结构稀疏性的重要指标,对LDPC码的最小距离、译码性能以及译码复杂度都有着显著影响。
本文首先介绍了LDPC码和围长的基本概念,并回顾了LDPC码的发展历史;接着,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基于围长研究LDPC码性能方面取得的成果,包括围长对LDPC码性能的影响分析、基于围长的LDPC码构造方法以及不同围长LDPC码的性能仿真分析等方面;最后,对基于围长的LDPC码性能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,指出了一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。
关键词:LDPC码;围长;最小距离;译码性能;构造方法
#1.1低密度奇偶校验码(LDPC码)低密度奇偶校验码(Low-DensityParity-CheckCode,LDPC)码是一种线性分组码,由RobertG.Gallager在1962年首次提出[18]。
LDPC码的特点在于其校验矩阵是稀疏的,即校验矩阵中“1”的个数远小于“0”的个数。
这种稀疏结构使得LDPC码可以使用低复杂度的迭代译码算法进行译码,并且在码长足够长的情况下,其性能可以逼近香农极限。
#1.2围长(Girth)在图论中,围长是指图中任意一个圈的最小边数。
对于LDPC码来说,其校验矩阵可以用Tanner图来表示,Tanner图中的圈对应着译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环。
围长越短,译码过程中出现短环路的概率就越大,从而导致译码性能下降。
剩余内容已隐藏,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!立即支付
课题毕业论文、文献综述、任务书、外文翻译、程序设计、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。